安庆教育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教学反思说课(3份)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教学反思说课(3份)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1.燃烧的条件(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 认识灭火的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火有"功"也有"过"。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水下白磷燃烧起来实验分析 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置于相同环境中,由于白磷和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现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尽管是同一种物质,由于处于不同环境中,即前者与氧气接触,后者没有与氧气接触,导致产生不同现象。 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来。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课堂讨论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出问题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实验结论】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归纳总结1.灭火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方法:(1)用水扑灭火灾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水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清除可燃物或设防火隔离带,即断绝火源。如扑灭森林大火时把大火蔓延线路前的树木砍掉,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3)隔绝氧气(或空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等。3.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灭火器种类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水基型灭火器 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沫黏附在可燃物上,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主要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干粉灭火器 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隔绝空气。 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发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双重灭火作用。 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板书设计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心、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之处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但学生交流的深度不够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现象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投影消防安全图标)。同学们讨论下,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合作探究探究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提出问题1.家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泄漏该如何处理,为什么?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附近贴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为什么?讨论交流结合生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粉尘爆炸【实验操作】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实验现象】听到"砰"的一声响,面粉发生爆炸,金属罐的塑料盖被高高掀起。【实验分析】挤压气囊,鼓入空气,把面容吹散到金属罐内,与空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燃烧放热,使罐内气体体积膨胀,发生爆炸。【实验结论】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发生爆炸。归纳总结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速燃烧,短时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2.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2)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3)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4)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5)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断电,经常检查,认清图标。板书设计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有限的空间1.可燃物爆炸的条件急剧燃烧聚焦大量的热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课堂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健康、安全地成长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1.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重点) 知道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2.化石燃料的利用(重点) 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知道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年以来,加拿大已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到美国。现在,美国并不需要它,加拿大正在转向亚洲市场。在2015年,巴西将成为石油出口国。人们之所以对石油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石油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与石油一样,煤、天然气也是重要能源。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时,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呢?讨论交流结合以前学习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现象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实验活动【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或几小块食品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CaO),再加入约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实验现象】生石灰逐渐膨胀,碎裂成粉末,产生大量的白雾,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感觉发烫。【实验结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归纳总结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许多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燃烧、镁和盐酸反应等;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CO。2.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1)生活燃料的利用:做饭、取暖等;(2)利用燃料产生的热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发射火箭;(3)爆炸产生的热量:开采煤矿、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4)食物在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维持体温和日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5)能量的转化: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用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探究点二化石燃料的利用提出问题(1)你家中做饭、洗浴用什么燃料?(2)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4)以上使用的燃料有什么优缺点?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石燃料的利用。归纳总结1.煤2.石油课堂讨论1.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的燃料?2.煤气泄漏会造成什么危害?石油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3.天然气(1)组成: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他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属于混合物。(2)甲烷的性质:①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甲烷是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小。②化学性质:可燃性,点燃前必须验纯。现象: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迅速把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3)天然气的用途:燃料和工业原料。知识拓展⑴煤矿的矿井坑、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要注意安全。⑵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它是由秸秆、柴草、人畜粪便等放在封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属于可再生能源,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4.合理利用和开发化石能源(1)节约能源最重要的是使燃料充分燃烧。(2)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②燃烧不充分不仅使燃料产生的热量减少,无谓的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课堂讨论1.化石燃料是不是取之不尽的呢?2.做饭时,有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调节一下进风中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呢?知识拓展"可燃冰"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CH4·XH2O),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能量高、燃烧热值大等优点,且储量很大,它将成为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目前存在的问题:开采的关键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防止甲烷气体泄漏造成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板书设计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吸热现象放热现象二、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资源)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天然气:清洁能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化石能源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堂课教学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自学、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资料、相互交流等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对能源关系全球未来命运的共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不足之处 学生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化石燃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能燃烧层面上,部分同学知道一些化石燃料的成分,对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的综合利用知道的不多。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1.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2.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认识使用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好世界里。可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突然发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天不再是那么湛蓝,水不再绿,空气不再清新。请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1)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有多严重,能不能不用化石燃料?(2)汽车用的燃料主要是什么?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如何对汽车尾气进行处理?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了解使用化学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归纳总结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主要原因:(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2.酸雨(1)形成:煤燃烧时生成NO2和SO2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反应后溶于雨水,形成酸雨。(2)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导致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成;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④腐蚀金属及建筑物。(3)防治措施:①减少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物质向空气中排放;②用天然气代替煤;③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和柴油。(2)主要污染物:CO、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其中氮氧化合物也会导致酸雨。(3)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的排放;②使用催化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防治含铅物质排放;④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⑤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⑥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约石油能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4.乙醇(1)制取:乙醇俗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它是以高粱、小麦、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制成的。(2)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3)用途: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4)车用乙醇汽油的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促进农业发展。探究点二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各有什么优点?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归纳总结1.氢能源(1)特点:氢气本身无毒,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最小;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燃烧产物无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2H2+O22H2O(2)优点:①资源丰富,可再生;②无毒、极易燃、燃烧放热多;③燃烧产物是水,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不污染环境。(3)缺点:①制取成本高;②贮存、运输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推广使用。(4)实验室制取氢气: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2.其它新能源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这些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板书设计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堂课教学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自学、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资料、相互交流等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使学生对能源、环境这些关系全球未来命运的共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足之处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太少,对能源的节约认识不深刻。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1.燃烧与灭火(重点)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合作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2.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板书设计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探究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探究燃烧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动脑能力,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充分体现化学新课标的理念。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严密,实验现象不明显,造成实验失败。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教学反思说课(3份)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